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林正军,唐玮: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林正军,唐玮 语言服务 2021-04-27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本文已同步至微信读书App

搜索“语言服务”

听一听

解放眼睛

体验别致的有声阅读





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林正军    唐    玮

东北师范大学



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教学语法的构建与应用研究”(13AYY0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对语言具体功能的抽象和概括。学界对这一理论展开了系统的论述,但是“语言元功能从何而来?”、“其哲学基础何在?”等根本性问题尚待探讨和回答。本文认为体验哲学揭示了语言的具身基础,能有效解释语言元功能的哲学渊源,并在回顾语言具身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具身理据。研究发现,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人与社会世界的互动以及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关键词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体验哲学


1

引    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目标是探究人类如何运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Halliday(1998)指出,每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关于人类经验的理论,具有反映(reflective)功能;每一种语言的语法也是人际关系的制定,具有活动(active)功能;这两个功能相互依赖,由第三个功能,即话语(discursive)功能实现。这与通常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表述上虽有所不同,但本质相同。语言的元功能通过语言使用来实现,概念功能建构(construe)人类经验,强调发话人通过选择不同语言表达式建构不同的世界经验,有助于单方面传递信息(参见Matthiessen & Halliday 2009);人际功能是关系磋商的手段,有助于双向的人际互动;语篇功能是前两个功能实现的途径。三个元功能同时作用,将小句组建成符合语境、可以达成交际目的的语篇。

以往关于元功能的研究和论述虽然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但更多强调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侧重语言使用对人类经验的重构。本文也探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但我们要探究的是语言元功能从何而来、有何理据,试图挖掘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实现过程,具体探讨两个研究问题:1)为什么说语言元功能有其体验哲学基础?2)语言元功能的体验性是如何实现的?


2

体验哲学:语言的具身基础


体验哲学思想(Lakoff & Johnson 1980,1999)继承了既往哲学理论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并在重新论述以往论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分别回答了“存在是什么?”、“人们如何认识存在?”和“语言如何表达存在?”三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心智的体验性”最为基础,是其它两个原则的前提条件。

国内学者普遍将embodiment翻译为“体验”或“具身”,鲜有对二者做出区分。我们倾向于将其译为“具身”,是“体验”的上义概念,包括体验和具身认知两个方面。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指人的身体(主要是感知系统)与世界互动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基本认知域(basic cognitive domain)对应;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指人类通过认知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和大脑)形成的概念结构,以体验为基础并受其限制(参见Evans 2007)。Rohrer(2007)也认为具身是对体验进行认知加工和获得概念结构的全过程,是概念系统形成的基础。

语言的使用和语法的形成都始于个体与世界的互动,成于群体达成的共识与规约。前者是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后者体现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人与世界互动的可能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特有的生物形态以及发达的感知系统、神经系统和大脑(Evans 2007),它们协调联动形成的认知能力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为人类具身认知提供了生理基础。二是互动对象(即世界)的客观存在,这里所说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物质世界指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包括人造物)以及这些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社会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以人的物质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以人们所处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存在为必要条件;心理世界是人们通过认知对人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互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心理现实,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指不因认知主体变化而变化的概念结构特征,主观性则指概念结构的个体差异性,本文中的心理世界(如无特殊说明)主要指客观的心理世界。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是对人与世界互动所产生概念结构的高度抽象与范畴化,有其具身的体验哲学基础。

经验和概念都是具身体验基础上的产物,具身性是语言意义表达的基础。人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系统获得对世界的经验,并通过认知系统加工形成概念结构,再借助语言表征出来(参见林正军、王克非 2013a,2013b)。即使面对相同的外部世界,也会因认知主体的不同识解(construal)方式产生多样化的概念表达(Langacker 1987;Croft & Cruse 2004),而识解方式本身也是过往体验的投射。语言意义的本质就是反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语言表征是对概念结构的体现(参见魏在江 2016)。语言表征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的具体功能(功能1、功能2、功能3……功能n),可以抽象概括为语言三大元功能(见图1)。由此看来,语言元功能归根结底是对人与世界互动经验的体现,具身体验性是语言元功能的哲学基础。


图1    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以下我们将分别从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人与社会世界的互动以及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阐述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的体验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是一个整体,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往往兼具三种元功能,为研究方便下文按三个次范畴分别阐释。同样道理,人类具身的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为了讨论的方便与深入,我们暂且将人与世界的互动分为三个方面,并与三大元功能一一对应。


3

概念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3.1   概念功能的体验性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用以描述对物质世界体验所实现的功能。其表征包括词汇到小句及由此组合而成的多种语言形式,分为经验成分和逻辑成分。经验成分在词汇层面主要表征为实词。人与世界互动产生的最基本概念是直接体现身体经验的概念,包括基本层次范畴概念、体的概念和空间关系概念等(Lakoff & Johnson 1999)。在这些概念中,空间关系概念最为基础,是人的身体形态在空间上的隐喻投射。基于此,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手段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系统。在小句层面,经验成分表征各种事件过程,体现为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个及物性过程。其中,前三个过程是表征经验的主要过程,后三个过程是次要过程,分别处于前三个过程两两交接的边界。所有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过程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体现了范畴的拓扑学特征(Martin & Matthiessen 2010),是人与物质世界互动经验连续性的反映。

逻辑成分表征的事件过程间关系也基于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而形成,通过关联词体现。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初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认知系统获得物质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逻辑概念。例如,人们发现打雷下雨、季节变换和莺飞草长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进而在语言表征中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

人与物质世界互动所获得的经验是概念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经由这种互动而来的感知经验通过认知加工形成物质概念结构,由实体概念、逻辑概念和及物性过程所体现的概念来实现。实体概念和逻辑概念通常由词汇来表征,及物性过程所体现的概念通常由小句来表征。词汇和词汇、小句和小句,以及词汇和小句之间的组合还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物质概念。特定语篇中具体物质概念的表述,可以抽象概括为语言的概念功能[ 从词汇到小句是个连续体,中间还包括词组和短语。为简便起见,我们仿效Halliday(2014)对概念功能的解读,主要以词汇和小句为例,图2及3.2的释解依此从简。对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解读同理从简。(图2)。


图2   语言概念功能的体验性


3.2   概念功能的体验性释解


3.2.1   词汇概念功能的体验性解释

词汇的概念功能指词汇所体现的概念意义,是人与物质世界互动的经验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体验最为直接,通过感觉系统与认知系统的联动可以直接感知。人们通过视觉可以感知明暗,通过触觉可以感受冷暖,通过味觉可以品味甘苦,通过听觉可以倾听声响,通过嗅觉可以闻到香臭。最终,人们借助词汇来表达这些感知而来的概念,并通过范畴化对获得的概念进行归类。其中,名词是对事物的范畴化,动词是对动作或状态的范畴化,形容词是对性质的范畴化。词汇的范畴化既存在跨语言共性,也存在差异性。例如,英、汉语言中都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范畴,但汉语中有量词而英语中没有,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没有。此外,范畴是相对的,认知主体可以转变视角对认知对象重新范畴化龚鹏程、王文斌 2014,在词汇层面主要体现为词性之间的转换。这一过程基于感官体验,通过隐喻等认知机制实现,大多不为人的意识所察觉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

运用逻辑关联词表征两个以上意义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体验基础上的产物。逻辑功能表现为并列或从属关系,具有“递归性”胡壮麟等 200871。这种概念的最初形成源于人们对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概念化,也可以隐喻指称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中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人们通过对气象的感知,形成了“打雷下雨”的逻辑概念,但鉴于人们对两种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不同体验,可以有12两种表达。1借助并列连词and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表达顺接关系,体现发话人对两种自然现象共现的体验;2中的两个小句表征相互依存的经验关系,借助从属连词because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凸显发话人对两种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感知。

(1)It is thundering outside and it will rain.

(2)It will rain because it is thundering outside.


3.2.2   小句概念功能的体验性解释

概念功能在小句层面是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的。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用及物性表征物质世界经验的实质就是借助若干个过程对经验进行范畴化(胡壮麟等 2008)。每一种及物性过程都源自人们的具身体验。(3)是物质过程,(3)a表示动作者he朝着目标ball发出了kick的动作;(3)b作为非典型的致使移动构式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是因为人们都直接或间接有过“打喷嚏,把餐巾纸从桌子上吹下去”的经历(林正军、王克非 2013a)。(4)是心理过程,描述了感知者she对感知对象gift持喜欢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心理现实。(5)是关系过程,用于表征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属性和关系,表示载体Shakespeare具有playwright的属性。(6)是行为过程,描述she的动作行为“尴尬地笑”。(7)是言语过程,描述“发话人I向受话人her解释自己的意图”。(8)是存在过程,呈现“街角停着一辆车”的景象。以上列举的六个过程都是现实体验在语言域的投射,人与物质世界互动产生的身体经验使得表征各种过程小句的产出和理解成为可能。

(3)a. He kicked the ball.

b. S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4)She likes the gift.

(5)Shakespeare is a playwright.

(6)She laughed embarrassedly.

(7)I explained to her what I meant.

(8)There is a car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4

人际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4.1   人际功能的体验性


人与社会世界互动所获得的经验是人际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社会世界是人与人通过一定关系结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包括通过血缘、地缘等物质纽带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因各种利益关系组成的各类团体和组织。人在与社会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感知经验,存在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这种感知经验通过认知加工形成人际概念结构,由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气主要表征为主语与限定词的组合[ 评论状语和语气状语也可以表示语气,由相应的副词或小句来体现。此种情况本文不做探讨。],情态则可以表征为表示情态的词汇和小句。这些语言表征在特定语境中表述的具体人际概念,可以抽象概括为语言的人际功能(图3)。


图3   语言人际功能的体验性


人具有社会性,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人与社会世界互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选择因话语对象而异。对爱人说话要亲昵,对长辈、前辈说话要尊重,对同事说话要和气,对上司说话要严肃,对朋友说话要友好,对晚辈、孩童说话要关切。具体到语言层面上,关系远、地位低就要表示出谦卑之态,多顾及互动对象的消极面子,间接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要求;反之则享有更多权力,掌握更多话语权,倾向于更加直接的语言表达。


4.2   人际功能的体验性释解


人际功能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商,包括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发话人对话语的态度(李战子 2001),是实现社会交往的途径。语言的人际功能在语气和情态的选择上均有体现。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词构成,因二者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语气。常见的语气有陈述、疑问和祈使三种。语气的选择以人与社会世界互动的经验为基础。例如,在需要对方开门时,发话人可选择一系列的表达方式:从命令式的(9)到征得允许式的(10),中间还存在若干个直接程度递减的表达。其概念意义都是表征“开门”这件事情,却体现了交际双方不同的人际关系。(9)是祈使句,表述语气成分缺失,协商性小(王振华 2006),是表达命令的典型方式,直接要求对方行事;(10)是疑问句,间接向对方征求自己行事的许可,是表达要求的委婉手段。这种语言上的直接程度是身份距离在语言域的映射,而身份距离又是空间距离在社会域的映射,是思维隐喻性的体现。空间距离近、身体接触频繁的人关系亲近,在语言选择上更为直接;在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更有权力控制关系走向,选取自己舒适的交际距离。这些人与人互动中对空间距离的体验,在语言域中都可以体现为不同语气的选择,发话人对选择过程中涉及的复杂隐喻投射往往是无意识的。

(1)Open the door.

(2)Would you mind if I open the door?

情态的表达同样以人与社会世界互动所产生的身体经验为基础,主要通过表达情态的词汇和小句来实现。(11)-(14)都是对“汤姆违规”这一命题意义的陈述,但是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情态取向,直接性依次减弱,发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责任依次减小。(11)和(12)是以I为参照物的主观直接表达,前者是显性主观,后者是隐性主观;(13)和(14)则是相对客观间接的表达,前者是隐性客观,后者是显性客观。一方面,情态取向的选择反映了人与人在社会世界中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情态也表征了发话人的主观识解。(11)明确提及I,体现出这句话是发话人的主观想法,发话人对其负责。通常是发话人确定话语的真实性或是有较大发言权时选择的表达方式。(12)的基本意义和(11)接近,但是没有明确提及发话人,主观程度次之。(13)用被动句表明发话人对观点的不确定性,使得话语表述更加客观,较之前两句更容易被受话人接受。通常是发言权小的人或是顾及对方面子的人选择的表达方式。(14)进一步将命题意义客观化,用it将主观态度转化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并赋予其likely的特征。这既可以减少互动中有话语权一方的强制性,又可以使话语权小的一方实施其发言权的同时不威胁交际双方现有权势差异,受话人也更倾向于接受状态化的过程。除此以外,(11)中的投射小句I think是对(12)中probably的隐喻表达(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将物质过程隐喻为表示感知的心理过程,进一步从及物性过程角度为思维的隐喻性提供了例证。

(3)I think Tom broke the rule.

(4)Tom probably broke the rule.

(5)Tom was supposed to break the rule.

(6)It was likely that Tom broke the rule.


5

语篇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5.1   语篇功能的体验性


语篇功能促成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实现,旨在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体现的概念结构组织起来,形成在语境中具有一定意义的语篇。语篇不是对概念的简单呈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将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语境对概念表达的影响。人与物质世界或社会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以信息的形式储存于人脑之中。

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体现为人脑中概念结构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概念的组织和概念的凸显,并通过语言单位的组合表征出来。概念结构之间的组织形式受语域和语言使用者影响(参见林正军、杨忠 2010,2016),概念要素的凸显由认知域来衬托。在语篇表征过程中,主位、述位的恰当选择,以及各种衔接手段的有效运用,是语篇连贯的基础。同时,语篇连贯体现心智连贯(Langacker 2008;王寅 2007)。概念结构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存在储存于人脑中,经语言表达而打上主观性的烙印。这一主观性在复杂概念结构的表达上尤为明显。储存在大脑中的概念结构和表达出来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区别类似于林正军、杨忠(2010)所区分的命题意义和表述意义。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是前者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表述。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单位的组织来传递信息,即通过不同命题表述方式来表达命题意义,描述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实现语言的语篇功能(图4)。


图4   语言语篇功能的体验性


5.2   语篇功能的体验性释解


语篇功能的体验性体现在语言使用者与其心理世界的信息互动,在语篇层面表现为形式的衔接和意义的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非常复杂,因篇幅所限,此处主要以小句中主位和述位的选择以及主位推进模式来解释。主位是信息的起点,位于句首,影响语篇的信息走向;述位意在填补主位相关信息(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小句中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以具身体验为基础,语言使用者在用语言表征概念结构时会根据语域做出不同的选择,凸显不同的概念,传递不同的表述意义。(15)是针对“Where is the book?”的回答,“书”是已知信息,“桌子”可能已知(对应the table)可能未知(对应a table),“书的位置”是未知信息。(16)是针对“What is on the table?”的回答,“桌子”是已知信息,“书”可能已知(对应the book)可能未知(对应a book),“桌子上的东西”是未知信息。这种已知信息位于未知信息之前的小句组织模式符合人们在经验中借助已知认识未知的认知过程。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交际意图,导致了发话人的不同语言选择。

(1)The book is on the/a table.

(2)On the table is the/a book.

概念与概念互动是小句组篇的体验哲学基础。主位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概念之间互动的过程。语篇是按照一定的主位推进模式展开的,并非小句杂乱无章的堆砌(Danes 1974;朱永生 1995),主位分布决定了语篇的走向(Baker 1992)。特定主位推进模式的存在可以促成语篇连贯。主位以及主位推进模式可能因题材、发话人和语言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17)是题为“A Private Conversation”记叙文中的部分内容(主位部分用下划线标示)。

(3)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 not enjoy 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 (此例出自《新概念英语》2第1课)

在这一段中3、4句(以句号为界)之间是转折关系,4、5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没有语篇成分予以明示。从内容上看,此段是对自己经历的描述,不需要人际关系协商。因此,主位都是只包含经验成分的简单主位。整个段落是围绕I,theatre和they/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展开的。主位和述位重复涉及的这几个概念之间,以及这些概念与该段中其他概念之间都存在相互关联。这是在语言层面上对其经验共现的体现,在现实体验中,“人”、“座位”和“戏剧”都可能在“剧院”中出现。鉴于概念和概念互动亦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出现在一个语篇中的概念大多属于同一语义域。偏离语篇主题的词汇过多,则会影响语篇整体意义的表达。主位推进模式作为衔接手段的一种,与其他衔接手段共同作用,构成语篇连贯的基础。I的重复出现,it和they分别对play和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的指称,以及theatre, seat,play等概念的相互蕴含,使得发话人在新旧概念互动的过程中描述自己在剧院的经历,组成符合交际意图的语篇。同时,受话人也需要相似的经历才能理解发话人的意图。


6

结    语


语言元功能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体现了人与世界互动而产生的概念结构。概念功能体现人与物质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具有不同于其他物种身体特征的人,可以获得人类独特的具身体验,在语言层面主要体现为对表征不同实体或逻辑概念的词汇或表征不同及物性过程的小句的选择。人际功能体现人与社会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交际双方的协商是基于关系的亲疏远近展开的,在语言层面主要体现为语气和情态的选择。语篇功能体现了人与心理世界互动所产生的概念结构,使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得以实现。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实质上是概念之间的互动,在语言层面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主位推进模式和其他衔接手段共同作用来体现。人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互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物质世界互动获得的概念通过语言在社会世界中传播,人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互动获得的概念结构是人与心理世界互动的基础。因此,人与世界互动所获得的概念结构是语言的语义来源,是语言元功能的体验哲学基础。


本文来源:《现代外语》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林正军,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博士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短期访学。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师范认证”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仿吾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课程 教材 教法》、《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Pragmatics and Society(SSCI, in pres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教辅用书4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


唐玮,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推荐阅读


1. 学苑 | 林正军,张姝祎:语法隐喻的语义发生理据

2. 学苑 | 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3. 学苑 | 林正军,董晓明:语法隐喻的转喻属性


有声阅读指引


Step 1


下载微信读书App



Step 2


点击本文右上角“…”

选择“在微信读书中阅读”



畅听全文

做笔记

写评论

给眼睛放放假

别致的有声阅读体验

尽在微信读书App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如群满100人无法加入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为好友

小编拉你进群

(请备注“资源共享”)


语服书苑



语言服务官方微店“语服书苑”

正式开通

欢迎扫码进店购买心仪图书

如果你是作者或者出版社编辑

想出版自己的作品

或者想推广销售语言类图书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洽谈哦

(联系方式见上)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合作及出版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详谈

yixianzhizhi0803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